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教育部抗震加固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24-07-26 14:17:1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7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抗震加固管理办法(试行)

教育部


教育部抗震加固管理办法(试行)

1985年4月3日,教育部


一、总则
1.抗震加固工作关系到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确保抗震加固质量,提高抗震加固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2.抗震加固工作必须遵守下列程序:
(1)抗震鉴定; (2)加固设计;
(3)设计文件审批; (4)工程施工;
(5)竣工验收。
二、抗震鉴定
3.凡地震基本烈度在七度及七度以上地区的部属单位,都要根据现行抗震鉴定标准,对本单位未作抗震设防或未按现在规定烈度设防的原有建筑、构筑物进行抗震鉴定。鉴定标准中未作规定的内容可参照抗震设计规范执行。抗震鉴定工作原则上应由原设计单位负责。一般工程也可以由加固单位自己组织进行。
4.经鉴定需要加固的工程,应列入各单位抗震防灾规划及年度计划;未经抗震鉴定的工程不得列入年度加固计划。
5.鉴定时应先对工程的场地、设计、施工与现场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分别进行鉴定,并填写抗震鉴定记录表(见附表一)。记录表应有鉴定人和审查人签字。
三、抗震加固设计
6.抗震加固设计原则上由原设计单位承担,一般工程也可由各单位自行承担或委托其他设计单位承担。
7.抗震加固设计必须以抗震鉴定记录表为依据,遵守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做到因地制宜,符合标准,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照顾使用。临街建筑的抗震设计,要遵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注意立面处理。
8.设计文件应包括:鉴定记录表、技术说明书、施工图、计算书、工程概算等内容。所有文件都应由有关人员签字负责。
9.加固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向加固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技术交底。施工期间设计单位还应配合施工单位处理施工中的问题。
四、设计文件审批
10.设计文件的审查批准工作,一般工程由加固单位负责,或就近送请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审查,对无设计执照单位或个人进行的加固设计,应严格把好质量关。重要工程(如图书馆、大型教学楼、实验楼等)的设计文件,要抄报教育部抗震办公室备案。加固设计未经审批的工程一律不准施工。
11.加固设计审批的重点是:抗震鉴定意见是否正确,设计数据是否可靠,设计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和工程实际情况,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便于施工,概算有无错误,临街建筑是否影响市容美观。
设计单位应根据审批意见负责修改设计。
五、工程施工
12.承担抗震加固工程的施工单位须具有县以上建委准许施工的证明。如组织本单位职工进行施工也应先报经当地建委批准。
13.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图施工,不得任意改变。变更设计须有设计单位的通知书。重要工程的设计变更需经原负责审查的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同意。
14.抗震加固工程要坚持质量第一。施工单位必须配备称职的技术管理员和质量检验员及一定数量的熟练工人,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遵照现行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出现质量事故,一定要查明原因严肃处理。
15.加固工程所用原材料和半成品均应按照现行规范进行检验,并保留检验记录。
16.隐蔽工程在覆盖前,应由质量检验员及加固单位代表共同参加验收,做好记录。验收合格才能继续施工。主要隐蔽工程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锚杆、膨胀螺栓等;砖砌体中的配筋,基础工程的外形尺寸和地基处理情况等。
17.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的加固工程施工技术档案,完工后交加固单位保存。技术档案主要包含:抗震鉴定记录表,施工图,设计变更通知书,会议纪要,材料、构件试验、检验报告,材料代换、新工艺、新技术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质量检查记录及事故处理记录等。
18.施工单位要确保施工质量,并积极采用先进施工机具和方法,降低造价,提高效率。
19.加固单位必须有专人对新用材料、构件和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发现材料、构件和施工质量不合要求时,应采取措施进行更换、返工、补修,直至停工追查责任及赔偿经济损失。
六、竣工验收
20.竣工验收是保证加固质量的重要环节,所有抗震加固工作施工完毕后,都要认真进行验收。
21.单个工程及一般项目的验收由加固单位组织施工、设计单位进行。重要项目的验收工作由部抗办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进行。
22.竣工验收应具备的条件是:完成了加固施工,系统地整理了第17条中所列的各种技术资料,编好了施工决算。
23.验收标准应以国家现行抗震鉴定标准、抗震设计规范及批准的加固设计和有关施工验收规范为依据。
24.验收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加固情况介绍,检查有关资料,查看现场,进行核对。凡不符合抗震质量要求的工程应提出解决办法,限期解决,验收合格,要填写抗震加固工程验收表(见附表二),作为技术档案一并归档。
七、加固经费和材料的管理
25.加固经费,一是由学校自筹,二是由国家补助,自筹资金可以从折旧基金、大修理费、房租及预算外收入中尽可能安排。
26.已列入加固计划的经费,无论其来源如何均应专款专用,不许挪用。不能用加固费安排基建项目、维修现有房屋、扩大建筑面积、搭设防震棚或翻修、重建震毁房屋、开支抗震人员的工资、福利费、会议费、行政办公费等。1978年以后新建的工程均应进行抗震设防,原则上不能再用抗震加固费去加固这些工程。
27.各单位主管抗震经费的财务部门和抗震办公室,要加强对抗震加固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凡不合上述规定的,可拒绝拨款。有挪用抗震加固费的要限期追回,情节严重的要给以必要的处分。
28.抗震加固所需材料由我部根据国家分配指标统一安排下达各单位,不足部分由各单位自行解决。
八、抗震加固计划管理
29.抗震加固工作是一项应急措施,各单位应本着积极的态度和量力而行的精神,对需要加固的工程,根据轻重缓急编制抗震加固长远规划,经过批准后,作为各单位编制抗震加固年度计划的依据。
30.凡有抗震任务的部属重点院校均为我部抗震加固的重点单位。学校在抗震计划中应优先安排重点工程。例如:人口密集的学生宿舍、教工住宅、幼儿园、重点科研、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变电室、电话交换台、医院、锅炉房、危险品库房、水塔、烟囱等公用设施和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
对于总体规划中准备拆除的建筑、没有加固价值的房屋及危房、一般仓库及临时性建筑等均不必加固。位于七度区的一、二层和八度区的一层住宅,可暂缓加固。这类建筑,在有强震预报时,应从防震措施上保障人员安全。
31.经过批准下达的年度计划,各单位应积极组织实施,争取超额完成。计划不得任意更改,如有特殊原因,需要改变计划,应及时报部备案。
32.各单位要按照我部规定,准确及时报送季度、年度统计报表和季度用款计划表。
九、抗震加固的组织领导
33.抗震防灾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各级领导同志都要充分重视,给以关心和支持并加强领导。各单位的计划、财务、物资、技术等有关部门都应给以大力帮助,协同一致,共同完成加固任务。
34.凡有抗震任务的单位,都要确定一位领导同志兼管抗震工作,要建立常设的精干的工作班子,管理日常事务,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采用推广先进机具和施工技术,不断提高质量和加固进度,降低加固成本,认真努力地抓好抗震加固工作,直到全部完成本单位加固任务。
35.教育部以及各单位对在抗震加固工作中,积极努力,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完成任务很差的要给以批评,对由于严重失职而给抗震加固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给以严肃处理。

附表一:抗震鉴定记录表
----------------------------------------------------------------------------------
|单位| |工程| |建筑 2| | | |
| | | | | M | |地址| |
|名称| |名称| |面积 | | | |
|----|----------|----|------------------------------------|----------------|
|设计| |设计| |设 计| |施 工| | 完工 | |
|单位| |日期| |烈 度| |单 位| | 日期 | |
|----|----|----|----|------|--------|------|----------------------------|
|鉴定| |鉴定| | | | | | 图 张 |
| | | | |鉴定人| |审核人| | 附件: |
|单位| |日期| | | | | | 说明书 张 |
|------------------------------------------------------------------------------|
|工程概况: |
| |
| |
|------------------------------------------------------------------------------|
| 鉴 定 项 目 | 鉴定意见 |
|----------------------------------------------------------------|------------|
| |1.区域基本烈度和抗震鉴定采用的烈度。 | |
| |--------------------------------------------------------|------------|
|场地、|2.是否位于抗震不利的地段?情况如何? | |
| |--------------------------------------------------------|------------|
|地基、|3.场地土类别与地基土处理概况。 | |
| |--------------------------------------------------------|------------|
|基础 |4.基础类型和埋深,有无地下室? | |
| |--------------------------------------------------------|------------|
| |5.有无不均匀沉降?情况如何? | |
|------|--------------------------------------------------------|------------|
| |1.抗震薄弱环节和有利因素。 | |
| |--------------------------------------------------------|------------|
|结构 |2.抗震纵横墙布置情况。 | |
| |--------------------------------------------------------|------------|
|布置 |3.柱网布置、圈梁布置。 | |
| |--------------------------------------------------------|------------|
| 和 |4.抗震缝的设置问题。 | |
| |--------------------------------------------------------|------------|
|体型 |5.房屋平面、层间质量与刚度是否匀称? | |
| |--------------------------------------------------------|------------|
| |6.房屋高度。 | |
----------------------------------------------------------------------------------
续表
--------------------------------------------------------------------
| |1.抗震纵横墙现状有无裂缝倾斜现象。 | |
| |--------------------------------------------------|----|
| 墙 |2.纵横墙交接处咬搓质量和配筋情况。 | |
| 柱 |--------------------------------------------------|----|
| 、 |3.墙、柱、梁的抗震验算。 | |
| 梁 |--------------------------------------------------|----|
| |4. | |
|------|--------------------------------------------------|----|
| |1.钢筋混凝土楼盖及屋盖类型及其支承联结情况? | |
| 楼 |--------------------------------------------------|----|
| 板 |2.坡屋顶及其屋盖系统支撑情况,对外墙有否推力? | |
| 、 |--------------------------------------------------|----|
| 屋 |3.出屋顶烟囱及小房间。 | |
| 盖 |--------------------------------------------------|----|
| |4. | |
|------|--------------------------------------------------|----|
| |1.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 | |
| |--------------------------------------------------|----|
| 其 |2.山墙、内隔墙。 | |
| |--------------------------------------------------|----|
| |3.楼梯间构造。 | |
| |--------------------------------------------------|----|
| 他 |4.房屋局部尺寸。 | |
| |--------------------------------------------------|----|
| |5.其他。 | |
|----------------------------------------------------------------|
|鉴定结论和处理意见: |
| |
| |
--------------------------------------------------------------------

附表二:抗震加固工程验收表
年 月 日
------------------------------------------
|单位名称| |建筑面积| |
|--------|--------|--------|--------|
|子项名称| |结构形式| |
------------------------------------------
------------------------------------------------------------------------------
| | 依据及烈度 | |
| |------------------------------------|----------------------------|
| 抗 | 鉴定单位、鉴定时间 | |
| 震 |------------------------------------|----------------------------|
| 鉴 | 鉴定意见 | |
| 定 |------------------------------------|----------------------------|
| | 对鉴定意见评价 | |
|------|------------------------------------|----------------------------|
| | 设计单位、设计时间 | |
| |------------------------------------|----------------------------|
| 加 | 计算书、施工图情况 | |
| 固 |------------------------------------|----------------------------|
| 设 | 对加固设计评价 | |
| 计 |------------------------------------|----------------------------|
| | 施工单位、完工时间 | |
|------|------------------------------------|----------------------------|
| | 原材料有无证明书 | |
| |------------------------------------|----------------------------|
| | 砂浆、混凝土检验记录 | |
| |------------------------------------|----------------------------|
| | 钢材焊接质量 | |
| 施 |------------------------------------|----------------------------|
| 工 |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
| 情 |------------------------------------|----------------------------|
| 况 | 新技术试验报告 | |
| |------------------------------------|----------------------------|
| | 外装修质量检查 | |
| |------------------------------------|----------------------------|
| | 质量事故及处理 | |
| |------------------------------------|----------------------------|
| | 对施工质量评价 | |
|------|------------------------------------------------------------------|
| 经 | | | | | | 2|
| 济 | 总造价| 元|总人工费| 元|单方造价| 元/m |
| 指 |--------|----------|--------|----------|--------|------------|
| 标 | | 2| | 3 2| | 2 |
| |钢材消耗|kg/m |木材消耗|m /m |水泥消耗|kg/m |
------------------------------------------------------------------------------
------------------------------------------------
| 原设计单位| |原施工单位| |
|------------|--------|----------|--------|
|区域地震烈度| |场地土类 | |
------------------------------------------------
------------------------------------------------------------------------
|存在问题| |
| 及 | |
|处理方法| |
|--------|----------------------------------------------------------|
|初步验收| |
|意见(评| |
|出优良、| |
|合格、不| |
|合格) | |
|--------|----------------------------------------------------------|
| | 签 字 | | | |
| | | 使用单位 | 施工单位 | 设计单位 |
| | 盖 章 | | | |
|--------|----------------------------------------------------------|
|上级抗震| |
|办公室验| |
|收意见 | |
| | (公章) (主管人签字) |
|--------|----------------------------------------------------------|
| 说 |1.“对鉴定意见评价”要求评出:正确、基本正确、不正确。 |
| |2.表中所要求之文件资料必须整理归档,妥善保存。 |
| 明 |3.初步验收由厂、所等使用单位组织。 |
------------------------------------------------------------------------


深圳经济特区除“四害”管理办法

广东省深圳市政府


深圳经济特区除“四害”管理办法

1994年1月2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善投资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以下简称除“四害”)是全体市民的共同任务,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一切单位(包括外驻、内联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深圳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爱卫会”)是执行本办法的主管机关,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爱卫办”)具体负责组织本办法的实施。
第四条 除“四害”所需经费由各单位和住户自行解决,公共无主用地由各级政府负责承担。
第五条 卫生、教育、文化、宣传部门及各社会团体,有义务促进除“四害”工作的实施,并积极宣传和普及除“四害”知识,提高全市人民的卫生素质。

第二章 措施与要求
第六条 除“四害”工作贯彻“治本为主,标本兼治”和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对易孳生或易招致四害的行业和场所,要有专管人员、专管制度和完善的防范杀灭措施。
第七条 各单位和全体市民都有参与除“四害”工作的义务,要服从爱卫办和卫生防疫部门人员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保护除“四害”的药物器械和监测工具。
第八条 除“四害”药物由市爱卫办、卫生防疫部门及国家允许的单位加工、经营。市爱卫办有权对加工、经营除“四害”药物的单位进行检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九条 各区、各单位和各住户应严格控制管辖范围内的蚊虫孳生场所,彻底整治蚊虫孳生地,并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消灭幼虫和成蚊,积水中不得孳生三龄以上的蚊幼虫和蛹。
第十条 各区、各单位和各住户应有防鼠、灭鼠措施,对食品、饮食、仓库等特殊行业应有防鼠设施;应采取堵洞、器械捕捉、毒杀等办法消灭老鼠,任何单位和场所都要达到国家灭鼠先进的要求标准(粉迹法5%以下,鼠夹法1%以下)。
第十一条 各区、各单位和各住户应按市有关规定,确保辖区范围内不孳生苍蝇。加强垃圾、粪便和死禽畜的处理,严禁随地倾倒、堆放,对易招致和孳生苍蝇的行业和地方,应落实防蝇、灭蝇措施,严格控制苍蝇孳生,应采取诱捕、拍打和毒杀等方法消灭成蝇。宾馆、旅店、酒楼、
餐厅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行业要达到无蝇的要求。
第十二条 各区、各单位和各住户应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杀灭蟑螂。

第三章 组织与管理
第十三条 除“四害”组织工作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单位负责”的原则。各区、街道办(镇)、居委会要切实负责做好本辖区范围内除“四害”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工作。各单位均应服从辖区的领导,确保本单位红线范围内除“四害”工作达到规定的指标。
第十四条 道路、下水管道、电缆沟、绿化带、公厕、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场),污水处理厂(场)等除“四害”工作由各管理单位负责。建筑工地和临时住宅的除“四害”工作,由施工队和居住宅使用人员负责,停建工地由所属单位负责。
第十五条 各区、街道办(镇)要切实加强管理与监督,可建立企业性专业化消杀机构,实行有偿服务,承担辖区内除四害研究、试验和消杀任务,使除“四害”工作逐步过渡到专业化、经常化。
第十六条 凡申报成立企业性除“四害”机构(公司)或增加此类经营项目,先由市爱卫办审查其资格,经市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营业。
第十七条 除“四害”的组织发动、宣传教育、资金筹集、效果评定和各种消杀队伍的协调、监督、考查工作,由各级爱卫办负责。
第十八条 各单位、各住户和公共场所的除“四害”工作,可由市、区、街(镇)专业消杀队伍(或公司)承包。专业承包队伍(或公司)应确保承包质量,服从市、区、爱卫办的检查管理和监测考核。未达到本办法规定的指标的,按本办法处罚,连续三次检查不合格者,由市爱卫办
取消其承包资格,市爱卫办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提请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十九条 除“四害”收费标准由市爱卫办会同物价部门确定公布。

第四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条 各级爱卫办要分期开展除“四害”的检查评比工作。对在除“四害”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重视做好这项工作,经检查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可视情节轻重,由市、区爱卫办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罚款等处理,情节特别严
重的,可会同有关部门作出停业整顿的处理。
第二十一条 除“四害”的监督、检查、处罚工作由各级爱卫办实施。
第二十二条 凡在各单位管辖范围内发现有下列情况者,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在辖区范围内发现积水孳生三龄以上孑孓者,每平方米(不足一平方米的按一平方米计)罚款100元。
(二)在辖区范围内发现垃圾没有容器盛装,化粪池没有加盖或破损,孳生地有三龄蝇幼虫或蛹,每平方米(不足一平方米的按一平方米计)罚款100元。
(三)经营、供应直接食用的食品有蝇接触或厨房、食品加工场,装有空调的客房或餐厅内有苍蝇,每只罚款50元。
(四)在辖区范围内发现有新鲜鼠洞或新鲜鼠屎,经测定鼠密度超过规定指标的,除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外,罚款100元至1000元。
第二十三条 已雇请专业消杀队伍(或公司)承包的单位,如有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情况的,罚款由承包者承担。
第二十四条 故意损坏除“四害”药物、器械者,照价赔偿并处50元至500元罚款。
第二十五条 未经批准经营除“四害”药物或伪劣药物者,由市爱卫办会同市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没收其全部药物及收入,并视情节及危害程度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 现场处罚须有两人以上,出具市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检查证,并使用市财政制发的统一罚款单据。罚款应如数上缴市、区财政局。
第二十七条 被处罚单位和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者,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后的次日起十五天内向上一级爱卫会办公室提出复议申请,上一级爱卫会办公室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十五日内作出书面决定。仍不服者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书十五天内向法院起诉,对在上述期限内未提出复议或起诉
但又不履行处罚决定者,由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除“四害”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尽职尽责,依法办事,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收取贿赂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依法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有关用语含义:
(一)孳生地:是指适宜蚊、蝇等虫害繁殖生长的场所,如积水、垃圾堆、粪池等。
(二)粉迹法:指按国家统一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布放一定数量的粉板,一夜以后,用鼠迹阳性板数所占的比例计算鼠密度的一种测定方法。
(三)鼠夹法:指按国家统一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布放一定数量的鼠夹,一夜以后,用所夹的鼠数所占的比例计算鼠密度的一种测定方法。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994年1月29日
我对《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建议人:湖北大晟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法规司:
以下是笔者学习《征求稿》后的想法和建议,希望这些想法和建议能够重视、关注:

第二条〔定义〕本规定所称劳务派遣,是指用人单位以经营方式将招用的劳动者派遣至其他用人单位使用,由后者直接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用工形式。
用人单位将业务发包给承包单位,但对从事该业务的承包单位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直接进行管理的,属于劳务派遣用工。
建议:本条对劳务派遣的解释是一个包容式的解释,其核心是“用工单位直接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进行管理”中的“直接”。这个核心也促成了本条第二项的规定,为制止“假外包、真派遣”情况的出现,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
现阶段用工输出除了劳务派遣外,还存在用工承包及用工承揽(由于用工承揽需要用人单位有相应的资质,其用工与劳务派遣的联系在本文中暂不加以讨论)。
用工承包又称为劳务外包,严格意义上的劳务外包应当是劳务外包公司对相应劳务承包后,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直接进行管理,并在一定意义上不受发包单位约束的用工方式。
对发包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否适用于劳务外包公司的员工,这是本条第二项没有介入的话题。
事实上劳务外包公司在用工上应相对独立,但同时要受承包协议的约束。就劳动规章制度的适用上,劳务外包公司的劳动规章制度具有唯一的约束性,而发包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对劳务外包公司员工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但要注意的是用工过程中也包含非劳动规章制度的应用,且劳动规章制度与非劳动规章制度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情况下劳务外包公司在承包过程中必须适用发包单位的相关证件(如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由于这些特定的证件存在的前提在于法律、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因而发包单位依据上述规定制定的规章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应当适用于劳务外包公司员工。同时发包单位在管理上对劳务外包公司员工不当的行为只能制止,可告知劳务外包公司进行处理。
因此为区别“真外包、非派遣”与“假外包、真派遣”之间的区别,笔者建议增加本条第三项规定:
用人单位将业务发包给承包单位,但对从事该业务的承包单位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直接或者间接管理的(承包单位对劳动者的管理可适用按照法律、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所制定的发包单位规章制度),不属于劳务派遣用工。

第四条〔三性岗位〕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上实施。
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工作岗位。
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用工单位的辅助性岗位由用工单位根据所处行业和业务特点,提出拟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辅助性岗位列表,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共同协商确定,并在用工单位内公示,接受监督。
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第五条〔用工比例〕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用工单位在辅助性岗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
前款所称用工总量是指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与用工单位辅助性岗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
计算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用工单位是指依照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建议:劳务派遣的泛滥,一方面是《劳动合同法》没有对“三性”工作岗位认定作出明确的解释,另一方面更实质的是用工单位故意违法在非“三性”工作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员工。
如果按照本条第四条规定将“辅助性”工作岗位认定交给用工单位,实质是要用工单位纠正自己的违法行为,且通过工会、职代会方式来纠正。
就工会的地位而言,随着最高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第十二条规定的实施,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听到或者看到任何一级工会组织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已不具备承担维护本单位职工权益的重任,更何况又是与本单位没有劳动关系的劳务派遣员工。
同样职工代表大会能否依法确认“辅助性”工作岗位,答案同样是不可能的。用工单位大量违法使用劳务派遣员工是有特定的目的或者解决特定的问题。简单的说用工单位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事实上确定“辅助性”工作岗位,应当是人保部门的行政职责。如果通过立法将行政机关的职责授权给企业,是否等于在说人保部门已放弃了对劳务派遣的监管?
对“辅助性”工作岗位的认定,笔者认为有两种途径可能解决这一问题:一是人保部门出台“辅助性”工作岗位的专门解释,二是人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种行业的特点确定各行业辅助性工作岗位范围。
笔者要特别说明的是“辅助性”工作岗位由用工单位进行确定的办法,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立法漏洞。在用工单位对辅助性岗位进行确认后,如果劳务派遣员工认为该规定损害了自己的权益,可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四款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经济补偿(劳务派遣的特殊性决定劳务派遣员工要同时遵守用人、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时为解决三方之间的纠纷,人保部门最终要参与其中确定“辅助性”工作岗位的合法性才能解决实质问题。
笔者对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只将“辅助性”岗位列入计算的方法十分不理解,虽然笔者也认可将季节用工(如食品行业等)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基于特定季节、特定节日进行生产而每年固定时间急需用工)不列入用工比例,但如果按照这一规定将促成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联手在“临时性”工作岗位上大展手脚。
举例:某一石油公司有2000名加油站加油工,原签订劳动合同确定的是“辅助性”工作岗位,现为规避《征求稿》规定将这些加油工全部转为“临时性”工作岗位。
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这一点也非常容易,可联手多家石油公司与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定半年期的劳务派遣协议,之后安排一加油工到A公司做半年的临时性岗位,到期后又安排到B公司做半年临时性岗位。以此类推可以合理合法地长期使用同一劳务派遣员工,以此规避《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所禁止的“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规定。
笔者认为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规定应包含全部的工作岗位,如果只限于“辅助性”工作岗位,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将联手在其他两个岗位全面使用劳务派遣员工,最终的结果将让这一规定形同虚设。
在劳务派遣用工比例上,就企业用工而言1000人以下公司劳务派遣用工数量比例规定10%是比较合理的,而1000以上公司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应不会超过5%,5000人以上公司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应更低。笔者认为应结合用工单位实际用工的需求对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重新做出新的用工比例规定,否则统一劳务派遣用工比例将首先损害国有大中型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的利益。
劳务派遣用工比例计算上实践中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公司业务的变化制定相关的用工计划。这一用工计划是确定用工单位用工总量的基础。
在具体实施前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应提前向人保部门申报后一阶段用工单位用工总量及劳务派遣用工数量的报告将是确定劳务派遣用工比例的最好证明,人保部门在收到报告后经初步审查,在具体用工发生前在人保部门网站公布让公众监督。
提前申报并公布用工单位用工总量及劳务派遣用工比例既有利于约束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也有利于维护劳务派遣员工的利益,更有利于处罚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超比例用工的违法行为。
另外为防止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通过“三性”工作岗位的特点,随意调整不同的工作岗位,建议对“三性”工作岗位之间的调整(调动)进行约束,笔者建议增加以下限制性规定:
临时性岗位期限到期后6个月内用人单位不得再安排被派遣的劳动者从事临时性岗位工作,劳务派遣单位可以安排其从事替代性岗位工作,但不得安排其从事辅助性岗位工作。
从事辅助性岗位被派遣劳动者可以重复从事该岗位,也可从事其它岗位工作。但从事其它岗位期限到期后非经被派遣劳动者书面同意,不得再安排从事辅助性岗位工作。
替代性岗位期限到期后不得安排被派遣劳动者从事辅助性岗位工作,从事临时性岗位工作应事先得到被派遣劳动者的书面同意。

第七条〔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明确告知该劳动者为劳务派遣用工形式。
建议:由于“三性”岗位具有各自的特点,为防止用人、用工单位利用该特点损害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笔者建议在劳动合同中列入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的工作岗位在“三性”岗位中的具体类型,在劳动合同期间调整工作岗位时具体确认方式,这样也与《征求稿》第十五、十六条规定相一致。建议本条作以下修改: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明确告知该劳动者为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及工作岗位具体类型。在劳动合同期间调整工作岗位的,应以书面下达调整工作岗位及该岗位具体类型的通知。

第八条〔劳动合同期限〕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