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签发机构名单(附英文)

时间:2024-06-28 18:45:0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9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签发机构名单(附英文)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证签发机构名单(附英文)
1992年4月27日,外经贸部



一、签发政府间双边协议规定的原产地证机构
1.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天津市对外贸易局
3.河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4.山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
5.内蒙古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厅
6.辽宁省对外贸易局
7.沈阳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8.大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9.吉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0.黑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1.哈尔滨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2.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3.江苏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4.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5.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6.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7.江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
18.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19.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0.湖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1.武汉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2.湖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3.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4.广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5.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6.四川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7.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8.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厅
29.陕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30.西安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31.甘肃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32.青海省对外经济贸易厅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厅
34.对外经济贸易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

二、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机构
1.北京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天津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3.河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4.山西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5.内蒙古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6.辽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7.吉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8.黑龙江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9.上海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0.江苏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1.浙江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2.宁波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3.安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4.福建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5.厦门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6.江西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7.山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8.河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19.湖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0.湖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1.广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2.深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3.海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4.广西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5.四川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6.重庆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7.贵州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8.云南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29.西藏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30.陕西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31.甘肃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32.青海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33.宁夏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34.新疆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三、签发一般原产地证、加工装配证及转口证机构
(一)商检局系统(见本文二所列三十四个商检机构)
(二)贸促会系统
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安徽省分会
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
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长春市分会
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重庆市分会
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都市分会
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
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省分会
8.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分会
9.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市分会
10.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分会
1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贵州省分会
1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甘肃省分会
1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哈尔滨市分会
1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黑龙江省分会
1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河北省分会
1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河南省分会
1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省分会
18.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南省分会
19.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南省分会
20.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苏省分会
2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西省分会
2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吉林省分会
2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辽宁省分会
2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
2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宁波市分会
2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分会
2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分会
28.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市分会
29.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
30.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西省分会
3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陕西省分会
3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分会
3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沈阳市分会
3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市分会
3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四川省分会
3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天津市分会
3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武汉市分会
38.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
39.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厦门市分会
40.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西安市分会
41.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云南省分会
4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浙江省分会
43.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注:未经核准授权的机构,自1992年5月1日起不准签发出口货物原产地证。

List of Organiz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Signing and Issuing Certificates of Origin for Export Goods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Trade on April 27, 1992)

Whole Doc.


1. Organizations for issuing certificates of origin according to bilateral governmental agreements
1)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 Tianjin Municipal Foreign Trade Bureau
3) Hebei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4) Shanxi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5)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 ions and Trade
6) Liaoning Provincial Foreign Trade Bureau
7) Shenyang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8) Dalian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9) Jilin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0)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 rade
11) Harbin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2)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3) Jiangsu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4)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5) Anhui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6) Fujian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7)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8)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19) Henan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0) Hubei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1) Wuhan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2) Hunan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3)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 e
24) Guangzhou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5)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 tions and Trade
26)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7)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8) Yunnan Provincial Bureau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9) Shaanxi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30) Xi'an Municip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31) Gansu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32) Qinghai Provinci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33)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Economic Rela tions and Trade
34) Quota and License 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2. Organizations for issuing certificates of origin under the Ge- neralize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System
1) Beijing Municip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 Tianjin Municip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3) Hebei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4) Shanxi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5)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 ion Bureau
6) Liaoning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7) Jilin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8) Shanghai Municip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9)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0) Jiangsu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1) Zhejiang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2) Ningbo Municip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3) Anhui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4) Fujian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5) Xiamen Municip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6) Jiangxi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7) Shandong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8) Henan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19) Hubei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0) Hunan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1) Guangdong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2) Shenzhen Municip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3) Hainan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4)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 tion Bureau
25) Sichuan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6) Chongqing Municip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7) Guizhou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8) Yunnan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29) Tibet Autonomous Region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 au
30) Shaanxi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31) Gansu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32) Qinghai Provinci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33)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 n Bureau
34)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al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Bureau

3. Organizations for issuing general certificate of origin, certi- ficate of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and transit goods
(1)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Inspection organizations (34
organizations listed in 2)
(2) The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 Anhu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 Beiji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 Changchu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4) Chongqi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5) Chengdu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6) Dali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7) Fuji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8) Guangdo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9) Guangzhou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0) Guangx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1) Guizhou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2) Gansu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3) Harbi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4) Heilongjia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5) Hebe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6) Hen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7) Hube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8) Hun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9) Hain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 Jiangsu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1) Jiangx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2) Jili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3) Liaoni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4) Nanji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5) Ningbo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6) Inner Mongolia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7) Ningxia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8) Qingdao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9) Shangha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0) Shanx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1) Shaanxi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2) Shando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3) Shenya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4) Shenzhe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5) Sichu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6) Tianji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7) Wuh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8) Xinjia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39) Xiame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40) Xi'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41) Yunnan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42) Zhejiang Branch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43)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ote: The unauthorized organizations will be prohibited to sign and
issue the certificates of origin of export goods from May 1, 1992.




蒙古自治区2004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蒙古自治区2004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颁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2004/05/19
【文号】内政办字(2004)183号

为切实做好2004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和《内蒙古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编制本预案。

一、2003年度全区地质灾害概况

2003年度我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共发生28起,估算直接经济损失1224.2万元。灾害发生次数比2002年上升17起,死亡人数增加4人,直接经济损失较上年度减少1270.8万元。

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计发生崩塌2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3万元;滑坡9起,直接经济损失约206万元;泥石流6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32.7万元;地面塌陷9起,直接经济损失约812.5万元;地裂缝2起,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

上述地质灾害有60%发生在2002年预报的重点防治区内。在28起地质灾害中,由于降雨等自然因素诱发的有12起,由于公路建设、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有16起,分别占发生灾害总数的43%和57%。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2003年呈上升趋势。

二、2004年全区地质灾害预报

根据对区内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地震趋势预报和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2004年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主要分布在:

(一)阴山山地大青山至乌拉山南麓的中低山丘陵区,即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卓资县,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石拐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山前沟谷及修路采石等工程切坡地带极易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

(二)大兴安岭东麓、东南麓及南麓的低山丘陵区,即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兴安盟突泉县、科右前旗,通辽市扎鲁特旗,赤峰市翁牛特旗、松山区以及喀喇沁旗易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

(三)鄂尔多斯高原的低山丘陵区,即乌海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四)贺兰山西麓低山丘陵区,即乌达―巴彦浩特公路切坡地段,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灾害。

(五)区内主要矿山,即包头市石拐,赤峰市元宝山、平庄,呼伦贝尔市大雁、扎赉诺尔,乌海,鄂尔多斯市东胜、准格尔等煤矿区和乌兰察布市白乃庙铜矿等,因地下采空区范围不断向外延伸,极易发生新的地裂缝、地面塌陷。

三、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价预测

(一)呼伦贝尔市

1.扎兰屯市泥石流。1998年在该市东山沟、哈拉苏、方家沟和五里小站沟曾发生过泥石流,目前仍具备再次发生的条件,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建筑、道路及滨洲铁路的安全。

2.牙克石市乌努尔镇2003年发生多起地质灾害,目前仍具备再次发生的条件,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3.在位于海拉尔至伊敏河57公里处存在一大型危岩体隐患,直接威胁海拉尔至伊敏煤矿的公路与铁路安全。估计潜在直接经济损失为500万元。

4.呼伦贝尔大雁煤矿、扎赉诺尔煤矿地面塌陷。受地下采空区向外延伸之影响,在原塌陷区周围地表多处可见地裂缝,在降雨或地震诱发下极易发生地面塌陷,威胁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兴安盟

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泥石流。该区域是我区泥石流多发区之一,活动相当频繁,只要降水条件具备,几乎年年发生。

(三)通辽市

1.科左后旗大青沟1998年曾发生过多处滑坡,2003年7月又发生一起滑坡,如遇较大降雨仍会复发。

2.扎鲁特旗阿日昆都伦苏木1998年曾发生过泥石流,目前再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依然存在,威胁304国道的安全。

(四)赤峰市

元宝山煤矿至平庄煤矿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在塌陷区周围地表多处可见地裂缝,2002年6月发生滑坡4起,2003年发生2起地面塌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4年汛期仍是预防滑坡(包括弃土产生的滑坡和露、采边坡等产生的滑坡)、地面塌陷发生的重点地段。

(五)乌兰察布市

新建110高速公路2003年由于切坡等发生多处滑坡,目前治理方案已确定,正在实施中,2004年汛期仍是防范重点。

(六)呼和浩特市

1.武川县哈达门森林公园2003年7月4日发生山体崩塌,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该处遇强降雨或强震动有再次发生崩塌的可能,汛期应重点监测。

2.土左旗道试沟、黑拉沟、上达赖沟,2002年发生泥石流4起,具备再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威胁沟岸或沟前居民生命财产和呼包高速公路安全。

(七)包头市

1.石拐大发滑坡。自1979年复活以来,一直在蠕动变化,每到汛期滑动速率加快,目前地面多处出现地裂缝,如遇强降水滑动可能性极大,影响召沟行洪,威胁长汉沟矿及大发窑8000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石拐红旗山危岩体。1996年5月3日包头市发生6.5级地震后,山体出现大量裂缝和塌陷。在红旗山脚下为石拐区工人村居民区,有房屋352间,居民1056人。遇暴雨或地震山体随时都有崩落或下滑的可能,一但暴发大规模滑坡,工人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将遭受巨大损失。

3.石拐区国庆乡腮大坝村滑坡。2003年3月29日发生滑坡、滑坡体土方量约1300m3,毁民房5间,受灾人口9人,损失约10万元,遇暴雨有再次发生的可能。石拐区陶园社区由于地下水上升引发的地面下沉已造成19户居民房屋受损。受威胁居民98户215人,汛期地下水位上升,危害将进一步扩大。

4.包头市土右旗霍洞沟泥石流。遇暴雨具有再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威胁呼包高速公路和沟岸两侧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鄂尔多斯市

1.达拉特旗西柳沟泥石流。该流域内地形复杂、高差大、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丰富,在暴雨作用下极易产生泥石流,直接威胁包钢黄河取水水源地及包头市市区供水安全。

2.109国道东胜至大饭铺公路滑坡。位于马家圪卜附近,1994年因修路切坡,使边坡失稳,约有1公里长的路段36万方的滑坡体,每到汛期就下滑堵塞交通,虽经简单处理,但尚未根治。

3.东胜煤矿、准格尔煤矿区及附近区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矿区因所处地势高、地形切割严重、河道坡降大、岩石风化破碎、松散固体物质量极为丰富,再加上采矿剥离土石任意堆放和修路、建房切坡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当遇暴雨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九)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带

各盟市、旗县市区2003年至2004年新建公路、铁路、矿山开发、工业园区,处于丘陵山区的切坡等破坏地质环境地段,极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也是2004年汛期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地段。

四、防灾、减灾措施建议

针对前述重点防范区及重点地段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评价预测,特提出如下防灾、减灾措施建议:

(一)各地汛期要加强对重点区和危险点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监控和预防,尤其在威胁居民、建筑物、铁路、国道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实地调查了解,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和动态。

(二)已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扎兰屯市、石拐区、元宝山区、突泉县、兴和县,要切实落实群测群防工作,明确具体监测责任人,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三)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具备发生地质灾害条件的危险点,要强化监测、预测、预报工作,提出具体的防灾预案,并加紧组织实施。对于难以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直接受威胁的居民,尽早安排搬迁,以免灾害发生。

(四)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或地段,从事建设项目或其它挖掘活动,必须事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防诱发地质灾害。

(五)在汛期到来前,要加强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要充分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减灾日等有关节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防治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尤其是要让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隐患点附近的居民,掌握地质灾害突发前的征兆和发生时的紧急避让方法,明确撤离路线,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六)地质灾害治理经费要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要逐步建立地质灾害专项基金,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鼓励社会援助,努力争取国家资助。

五、坚持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巡回检查制度和速报制度

(一)坚持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公益性事业,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和实地调查研究。每年巡视工作应不少于两次(汛前一次,汛中一次),巡视中应对其危害性作出初步判断,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并予以具体落实。对已建和在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一次工程质量全面检查,消除工程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检查灾害监测任务层层落实情况,做到责任到人,制度严密。

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险情巡视制度。在汛期,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有专门人员日夜值班,做到责任到人,值班到位。

(二)坚持灾害发生后的速报制度

灾害发生时,担任监测任务的单位、个人和基层组织要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灾情,并同时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赴现场调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妥善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并将灾情的详细情况和处置情况随时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遇重大灾害时,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必须尽快赴现场勘查处理灾害事故。处理完毕后,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编制详细、完整的调查处置报告,报送当地和上级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备案。必要时,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要向国土资源部报告灾害情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考试管理,狠刹各种违纪、舞弊歪风的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考试管理,狠刹各种违纪、舞弊歪风的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



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包括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注册视听生”必修课程全国统一考试、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承办的海外考试(TOEFL、GRE、GMAT等),涉及面广,社
会关注程度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高级中学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
近一时期来,随着各项全国教育统一考试以及海外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教育考试的干扰日益严重,各种形式的违纪、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从夹带、抄袭、替考等传统方式逐步发展为制作假证件、假学历证书以及利用手机、寻呼机等移动通信工具进行舞弊。为加强
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净化校园环境,狠刹各种违纪、舞弊歪风,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高级中学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工作的重视,把加强考试管理、防止和制止各种形式的违纪、舞弊现象作为保证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增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良好学风、净化校园环境、清除教育考
试领域腐败现象的大事来抓。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在校生、考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树立健康、良好的学风、考风。领导干部、教师、考试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作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要使在校生、考生以及社会充分认识
到考试中的各种形式的违纪、舞弊是社会丑恶现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腐败行为,绝不能容忍,必须严肃处理。在这个问题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高级中学必须态度鲜明,要把这个问题提到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问题
的谈话”精神的高度上来,从严治教,从严治考,确保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和海外考试的质量和社会信誉,为国家真正选拔培养出优秀的专门人才。
二、进一步认识依法治教、依法治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法治教、依法治考是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考试管理法规体系,保证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和海外考试公正、公平,保证广大群众监督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考试违纪、舞弊现象也有多样化、隐蔽化的趋
势,因此,教育考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考。
原国家教委《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规则》(教试〔1991〕3号)、《国家教育委员会海外考试考务管理规则》(教试〔1990〕005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工作规则》(考委〔1998〕7号)、《广播电视大学“注册视听
生”全国统一考试实施细则》(教成司〔1996〕59号)和《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RETS)考务管理规程》(教试中心〔1999〕93号)是各地实施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和海外考试管理的文件依据,是在总结多年考试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
考试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高级中学应认真遵照执行。对在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和海外考试中发生的替考、夹带、传抄等各种违纪、舞弊行为,应严格按照《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原国家教委第27号令)〔其中,普通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工作还应按照《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原国家教委第18号令)〕从速进行处理。
考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监考教师和工作人员是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高级中学,必须加强对监考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不经业务培训和考核不得上岗。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不认真履行监考职
责或参与考试作弊的有关人员建立与教师岗位、职责相关的处理或处罚措施,对认真履行监考职责并积极与舞弊行为作斗争的有关人员建立必要的奖励办法。
对出现大面积违纪、舞弊的考点,除对违纪、舞弊的考生依法作出处理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追究考点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按有关规定,凡发生大面积违纪、舞弊案件或有关机构作出的撤消考点资格的处理决定,应及时上报。对有案不查或隐瞒不报的,必须追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考试机构的责任;对违纪、舞弊案件的查处结果以及与考生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各地应及时上报,以利今后进一步完善
有关政策法规。
三、加强考风考纪和校纪校规建设,对违反者必须严肃处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高级中学,对在全国教育统一考试或海外考试中有违纪、舞弊行为的在校生或考生,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
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在校生代他人参加全国教育统一考试或海外考试的,按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论。
社会人员代他人参加全国教育统一考试或海外考试的,一经查实,由招生考试机构通知其所在单位且应在当地新闻媒体上曝光。
由他人代替参加全国教育统一考试的属严重舞弊行为,依《教育法》规定,已考的,取消其考试成绩;已被有关学校录取的,取消其录取资格并退回原报考地;未考的,取消其本次考试资格。
协助或为替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属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的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处分。
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级中学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校园环境。严禁在校园内张贴有替考内容的小广告,一经发现应及时清除,如系在校生张贴,一经查实,应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四、加大现代化技术手段在考试管理和防止、发现违纪、舞弊行为上的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技术手段在防止和发现各种违纪、舞弊行为上的积极作用,采取措施,加大在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方面的经费和人员投入,逐步实现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考试实施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
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要积极推进摄像跟踪技术,在报名、考试实施、招生录取和新生入校等几个关键环节严格把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摄像跟踪技术的基础上还应采用准考证防伪贴膜技术,并在三年内普及这一技术,严防替考行为的发生。
其它各项全国教育统一考试也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监控、管理,建立一套细致严谨的识别方法,从源头上堵住各种违纪、舞弊现象的发生。



2000年8月30日